小兒佝僂病的癥狀是什么?小兒佝僂病怎么治療?

小兒佝僂病的癥狀是什么?小兒佝僂病怎么治療?

小兒佝僂病

  小兒佝僂病是嬰兒時期常見的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癥,民間俗稱為軟骨病。它是由于身體里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全身性鈣、磷代謝失常,繼而導致骨骼的變化,多表現在2歲以下的嬰幼兒。

目錄

1.小兒佝僂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2.小兒佝僂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3.小兒佝僂病有哪些典型癥狀
4.小兒佝僂病應該如何預防
5.小兒佝僂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6.小兒佝僂病病人的飲食宜忌
7.西醫治療小兒佝僂病的常規方法

1.小兒佝僂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

  小兒佝僂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
  1、日光照射不足

  維生素D由皮膚經日照產生。如日照不足,尤其在冬季,則可引起佝僂病。

  2、維生素D攝入不足

  動物性食品是天然維生素D的主要來源。海水魚、動物肝臟、魚肝油等都是維生素D2的良好來源。從雞蛋、牛肉、黃油和植物油中也可獲得少量的維生素D2,而植物性食物中含維生素D較少。維生素D攝入不足可導致佝僂病。

  3、鈣含量過低或鈣磷比例不當

  食物中鈣含量不足以及鈣、磷比例不當均可影響鈣、磷的吸收,從而導致佝僂病。

  4、鈣需要量增多

  早產兒因生長速度快和體內儲鈣不足而易患佝僂病。嬰兒生長發育快,對維生素D和鈣的需要量增多,故易引起佝僂病。

  5、疾病和藥物影響

  肝、腎疾病及胃腸道疾病影響維生素D、鈣、磷的吸收和利用。長期使用苯妥英鈉、苯巴比妥鈉等藥物,可加速維生素D的分解和代謝而引起佝僂病。

2.小兒佝僂病容易導致什么并發癥

  小兒佝僂病本身雖然很少危及生命,但因發病緩慢,易被忽視。一旦發生明顯癥狀時,機體的抵抗力低下,易并發肺炎、腹瀉、貧血及各種感染性疾病。

3.小兒佝僂病有哪些典型癥狀

  小兒佝僂病臨床表現主要為骨骼改變、肌肉松弛,以及非特異性的精神神經癥狀。重癥佝僂病患者可影響消化系統、呼吸系統、循環系統及免疫系統,同時對小兒的智力發育也有影響。在臨床上分為初期、激期、恢復期和后遺癥期。

  1、初期

  多數患兒從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。此期以精神神經癥狀為主,患兒有睡眠不安、好哭、易出汗等現象。出汗后頭皮癢而在枕頭上搖頭磨擦,出現枕部禿發。

  2、激期

  除初期癥狀外,患兒以骨骼改變和運動機能發育遲緩為主。用手指按在3~6個月患兒的枕骨及頂骨部位,感覺顱骨內陷,隨手放松而彈回,稱乒乓球征。8~9個月以上的患兒頭顱常呈方形,前囟大,閉合延遲。嚴重者18個月時前囟尚未閉合。兩側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膨大如珠子,稱肋串珠。胸骨中部向前突出,形似“雞胸”,或下陷成“漏斗胸”。脊柱后突、側突。會站走的小兒兩腿會形成向內或向外彎曲畸形,即“O”型或“X”型腿。患兒的肌肉韌帶松弛無力。因腹部肌肉軟弱而使腹部膨大,平臥時呈“蛙狀腹”。出牙較遲,牙齒不整齊,容易發生齲齒。患兒表情淡漠,語言發育遲緩,免疫力低下。

  3、恢復期

  經過一定的治療后,各種臨床表現均消失,肌張力恢復,血液生化改變和X線表現也恢復正常。

  4、后遺癥期

  3歲以后小兒,經治療或自然恢復后,臨床癥狀消失。僅重度佝僂病遺留下不同部位、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。

4.小兒佝僂病應該如何預防

  預防小兒佝僂病,一般從小兒出生15天以后就應補充維生素A和維生素D,俗稱魚肝油。尤其是早產兒,更應補充魚肝油。補充的量要比正常足月兒大一倍。補充期間應注意觀察。在小兒腹瀉時應在醫生的指導下適當加量。若補充魚肝油后效果不好,應到醫院進一步檢查。

5.小兒佝僂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

  小兒佝僂病在確診時,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,還需借助化學檢查。主要的檢查方法有以下幾種:

  一、實驗室檢查

  1、血生化檢查

  檢查顯示血鈣、磷、堿性磷酸酶,血清25-(OH)D3和1,25-(OH)2D3在佝僂病活動早期就明顯降低,為可靠的早期診斷指標。血漿中堿性磷酸酶升高。

  2、尿鈣測定

  尿鈣測定有助于佝僂病的診斷。尿中堿性磷酸酶的排泄量增高。

  二、其他輔助檢查

  1、長骨骨骺端X線攝片,可發現長骨骨骺端佝僂病的特異X線表現。早期X線長骨骺部鈣化預備線模糊;極期鈣化預備線消失、骨骺端增寬,骺端呈杯狀或毛刷狀改變。

  2、X線骨齡攝片,發現骨齡落后。

6.小兒佝僂病病人的飲食宜忌

 小兒佝僂病患者在飲食方面,應多吃動物性食品,多吃海水魚,如鯡魚、沙丁魚,多吃動物肝臟和魚肝油。此外,患者還需注意少吃辛辣、油膩、燒烤、高鹽食品。

7.西醫治療小兒佝僂病的常規方法

  中醫治療小兒佝僂病,主要分為以下三型。

  1、脾肺氣虛證

  證候:形體虛胖,面色蒼白,神疲乏力,多汗,發稀枕禿,囟門開大,肌肉松弛,大便不實,面色少華,易反復感冒,舌淡,苔薄白,脈細無力。

  治法方藥:健脾補肺。

  方藥:人參五味子湯。

  主要藥物:黨參、白術、茯苓、五味子、麥冬、生姜、大棗,炙甘草。

  2、脾虛肝旺證

  證候:面色少華,神疲乏力,發稀,多汗,納呆,易驚易惕,甚至抽搐,囟門遲閉,齒生較晚,坐立、行走無力。舌淡,苔薄,脈細弦。

  治法方藥:健脾平肝。

  方藥:益脾鎮驚散加減。

  主要藥物:人參、白術、茯苓、朱砂、鉤藤、燈心草、甘草。

  3、脾腎虧損證

  證候:神情淡漠,面白光虛煩,多汗肢軟,頭顱方大,出牙、坐立、行走遲緩,雞胸龜背,肋骨串珠、外翻,下肢彎曲,或見漏斗胸等,舌淡,苔少,脈細無力。

  治法方藥:補腎填精。

  方藥:補天大造丸。

  主要藥物:人參、白術、當歸、酸棗仁、黃芪、遠志、白芍、山藥、茯苓、枸杞、紫河車、龜板、鹿角、熟地黃。